我与附小一生的情缘
我是赖建新爷爷。我的第一个身份,是各位同学的学长。和大家一样,我是华科附小的学生,我曾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小学时光。我的第二个身份,是华科附小的老师。1980年我来到附小工作,2020年我从这里退休。今天,很高兴来和大家分享我与附小的故事,故事很久,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
出生武汉 附小就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教育部决定在祖国中南部成立一所学校,于是华中工学院成立了。同时,教育部还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抽调了部分教职员工来建设这所新校,我的父母就是这时从湖南大学来到了这里,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华工的老教职工。
我出生于1960年10月1日,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家里排行老五。我的父亲在大学的设备科工作,他负责管理学校的一些器材以及负责各个教研室所用仪器的采购。现在想来,我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为父母是华科的教职工,我也是从华科附属的幼儿园一直读到中学。没想到,最后工作又被分到了华科,一辈子生活在华科。
小学离我太久远了,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四年级到五年级那一段时间,学校要求我们学工、学农,广积粮。于是,学生们去捡铁,还跟农民一起学着种田。附小当时有一块田地,种了一些谷子、红薯等农作物,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爱劳动的品质。我们当年是五年制,五年级毕业后,我就去了华科附中。这便是我小学时代最深刻的回忆了。机缘巧合 重返附小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动手进行制作。高中毕业后,得知附小需要一个电教人员,正好我有这方面的特长,便被分了过来,真是和附小特别有缘。那是1980年,刚来到附小,想到和自己的一部分老师成为了同事,我的心中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当时,我的工作有以下内容:第一,放映、制作幻灯片。以前我们用幻灯机投影仪来教学,我不仅要帮老师们放映幻灯片,也经常协助他们制作幻灯片。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和汪校长一起制作“三球仪”的幻灯片。我们一起用动画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关系。当时准备了很久,过程也经历过不少失败,但好在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还在当时湖北省电化教育的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二,负责电影放映。1980年,学校买了电影放映机。具体型号为:16毫米电影放映机,是南京产的。它由4个部分组成——电影放映机、电源、音响、幕布,播放时也要用到胶片。胶片有时候需要从武汉市的电影公司去租,会播放科普方面的影片,也会播放一些经典的红色电影,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当时大家最喜欢看的是大学电教科专门为我们附小拍摄的小学儿童节的活动影片。虽然时长只有几分钟,也没有声音,但是这种真实记录了附小课程学习、文化生活、舞蹈表演、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纪实类影片,大家都非常喜爱。很可惜,由于以前缺少了存档的意识,现在那个胶片找不到了。第三,我还负责学校空调、饮水机等物品的报修。一些难度不大的维修,有时候我自己都可以完成,难度大的才会去找专业的维修人员。此外,我也负责了学校的其他一些工作,如运教材、活动课程、摄影等。
立足岗位 建设附小
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担任了咱们学校的总务主任,负责学校设备的采购与维修。现在同2000年左右相比,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是操场的变化。以前学校的操场是由石灰、碳渣、泥巴这样的三合土铺成的,一到刮风的时候满天都是灰尘。随着不断地改造、建设,如今的操场不仅美观,还很实用,变化很大。第二个是教学楼的变化。以前我们的教学楼在现在操场的位置,房间也不太够用。80年代初,我们新修了教学楼,也就是同学们现在使用的这一栋主教学楼。新教学楼修好之后,就把老的教学楼给推掉了。第三个是我们学校电脑的变化。最开始是84年,邓小平提出了“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进一批先进的设备,并专门开设了微机室,当时的微机室还在老教学楼里。第四个是学校空调、饮水机之类的电器的增设。随着教育部拨款的增加,我们从一年级的教室开始慢慢增设,逐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当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2009年时候搞的全校的电改造,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为当时教室里的线路是铝芯线,当功率上来以后它就承受不了,出现发烫、自燃的现象,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我们集中把铝芯线换成了铜芯线。其实不止这些,小到桌子椅子,大到楼房球场,这些设施都在不断地更新。看着如今附小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我这位“老附小人”不禁要感叹:附小的变化可真大!
蓦然回首,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我经历且见证着附小的变化,我感动、感激、感慨!祝愿附小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祝愿附小明天会更好!
(采访、撰稿:曹小女)